【郭晓莉•读书会分享】从心出发 筑牢作风根基
留置看护支队 郭晓莉
以《道德经》的核心哲学为根基,置于中国历史长河的宏观视野下,探讨中国廉洁思想的源流与发展。这是一种以“道”为源,观照“德”行,审视历史兴衰的独特视角。
《道德经》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留给世人的一部巨著,全文81章,虽只有5000多字,但思想涵盖诸多领域。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,对人类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极具深远的影响。
《道德经》并非直接论述“廉洁”的具体行为规范,而是从宇宙观、社会观、人生观的根本层面,为廉洁思想提供了形而上的哲学根基和深刻的行为准则。其精髓在于:“道法自然”的宇宙秩序、“见素抱朴”的本真追求、“少私寡欲”的内在修养、“知足不辱”的处世智慧、“无为而治”的治理理念,共同构成了廉洁思想的深层逻辑。中国历史上的廉洁思想与实践,其最高境界往往契合或源自此“道”的指引。
一、《道德经》为廉洁思想奠定的哲学基石
1.“道法自然”与廉洁的本质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(第二十五章) 宇宙万物运行有其内在规律(道),最高准则是“自然”(本然、自发、和谐)。
廉洁启示:廉洁不是外在强加的规范,而是顺应天道、回归本真的要求。贪腐、奢靡、强取豪夺,本质上是违背自然规律(道)的“妄为”,破坏了社会的和谐(“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…”第三十八章)。廉洁是维持社会生态平衡、符合“天道”的自然状态。
2.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”与欲望的节制
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。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,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”(第十二章)
廉洁启示: 识廉,必先知其反,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其内涵。《道德经》对于廉洁的内涵,老子并未定义诠释,但他对腐败之恶却是抨击至极。他告诉世人,为官要经得起外界物质的诱惑,否则必然会丧失人的本性;沉迷于奢靡的生活,必然会放松自我修养。长此以往,内心世界一片荒芜。所以为人为官的原则一旦抛弃,淡忘了规矩和纪律,那么就会做出误国误民的事情来。
3. 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与廉洁的修养
“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者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: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”(第十九章)
廉洁启示:这是廉洁思想最核心的内在修养论。老子主张摒弃浮华巧诈(“绝圣弃智”、“绝巧弃利”),回归本真质朴(“见素抱朴”),减少私心和欲望(“少私寡欲”)。过度的欲望(尤其是对权力、财富的贪欲)是腐败的根源。廉洁要求个体,尤其是掌握公权力者,保持内心的清净淡泊,克制膨胀的私欲,不为外物所役。
4.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与廉洁的智慧
“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是故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(第四十四章)
廉洁启示:懂得满足,就不会因贪得无厌而招致屈辱(如贪腐被查处);懂得适可而止,就不会因过度索取而陷入危险(如权力滥用导致崩溃)。廉洁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,是保全自身(“身”)和事业长久(“可以长久”)的根本。它超越了简单的道德约束,上升到明哲保身的理性高度。
5.“无为而治”与廉洁的治理
“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”(第五十七章)
廉洁启示: 最高明的治理(尤其对统治者/管理者而言)是“无为”——不妄为、不强为、不扰民。具体到廉洁,意味着:
统治者自身“无欲”、“好静”:以身作则,清心寡欲,不追求奢靡享受,不炫耀权力财富(“不贵难得之货”第三章),自然引导社会风气淳朴。
制度简约高效:减少繁文缛节和过度干预(“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”第五十七章),避免制造寻租空间。
减少诱惑与压迫:不过度聚敛财富(“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”第七十五章),不人为制造稀缺和不公,从源头上减少腐败滋生的土壤。
6.“上善若水”与廉洁的境界
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(第八章)
廉洁启示:最高的善行(德)如水一般。廉洁的最高境界也应如水:滋养万物(服务人民)而不争功夺利;甘居卑下(不慕虚荣、不贪高位厚禄);具有包容、坚韧、洗涤污垢(抵制腐败)的品性。廉洁官员应如水般低调、奉献、坚韧、纯净。
二、大历史观下的源流与发展
1.先秦:思想源泉与早期实践
道家奠基,儒家互补: 《道德经》及后世道家(如庄子强调“不以物挫志”、“逍遥无为”)为廉洁思想提供了最深邃的哲学基础和理想人格(圣人、真人)的廉洁典范。而儒家强调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其“义利之辨”(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)、“克己复礼”、“清廉”(如孔子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)等思想,从社会伦理和个体修养角度丰富了廉洁的内涵,与道家的内在修养论(少私寡欲)形成互补,共同构成后世廉洁思想的主流框架。法家则侧重外在制度约束与严刑峻法惩贪(如韩非子思想,其本身也吸收了部分道家思想)。
2.汉唐:黄老之治与盛世清风
“黄老之治”:直接以道家(尤其是《道德经》)思想为指导,强调“无为而治”、“与民休息”。统治者(如文帝、景帝)躬行节俭(“文景之治”),吏治相对清明,国库充盈,民力恢复。这是道家廉洁治理思想在宏观国家治理层面的一次成功实践。
唐代盛世气象:唐代思想开放,道家思想地位崇高。唐太宗汲取隋亡教训,强调“以史为镜”、“去奢省费”、“轻徭薄赋”(有道家“无为”、“知足”的影子)。魏征等名臣以直言敢谏、清廉奉公著称。盛唐的繁荣与相对开明、节俭(前期)的政风密不可分。
3. 明清:制度强化与思想反思
制度反腐: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,反腐制度(如《大明律》、《大清律例》对贪腐的严惩,监察体系)也日趋严密。朱元璋以严刑峻法惩贪,虽有其历史局限性,但反映了对廉洁吏治的极端重视。
道家思想的反思价值:在专制高压和制度性腐败加剧的背景下,《道德经》“无为而治”、“知足知止”、“见素抱朴”的思想,常成为有识之士反思权力异化、批判奢靡风气、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资源。如一些清官(海瑞)的耿介刚直,其精神内核也包含了对“道”所蕴含的朴素正义的坚守。
三、 源流不息,道启新章
源:《道德经》以其深邃的宇宙观和人生观,为中国的廉洁思想提供了最本源的哲学滋养。它从“道”的高度,揭示了廉洁(不贪、不奢、不妄为)是顺应自然、符合天道的内在要求,并提出了“少私寡欲”、“知足知止”、“无为而治”等核心原则。
流:在中国历史长河中,廉洁思想并非道家独唱,而是与儒家(重伦理修养、社会责任)、法家(重制度约束、严刑峻法)等学派不断交融、互补、演进。它体现在治国理念(如黄老之治)、吏治实践(历代清官)、士人修养(理学心性论)等各个层面,成为中华政治文明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支柱。
大历史观下的启示:廉洁的根基在“道”与“德”。真正的廉洁不仅依赖外部监督和严刑峻法(法家),更源于对宇宙人生根本法则(道)的体认和对内在德性(少私寡欲、知足知止)的修养(道家)。这是廉洁文化最深层的生命力所在。
因此,在大历史观下审视,中国廉洁思想的源流深深植根于以《道德经》为代表的道家智慧,并在与其他思想的碰撞融合中不断丰富发展。它所强调的顺应天道、修养心性、克制欲望、简约治理、知足知止等核心理念,不仅塑造了历史上诸多清明政治和清廉典范,也为当今中国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、建设廉洁政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深刻的哲学启迪。理解并汲取这份源自“道”的古老智慧,有助于我们的构建更加本真、持久、符合“自然”之道的廉洁文化。
这才是《道德经》留给我们的启示。
 豫公网安备 41070202000897号
豫公网安备 4107020200089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