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杨文娟•读书会分享】《中国古代廉洁史话》读后感暨分享交流
监管支队 杨文娟
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是《中国古代廉洁史话(全二册)》,一册是《古代廉洁制度典故》,另一册是《古代清官廉吏故事》。我们初听这两本的名字,一定会觉得枯燥无趣,认为应该是高谈阔论、抽象的说教,我所认为的和大家是一样的,但当我翻开这两本书的时候,仿佛踏入一条贯通古今的廉政长河,这两本书从大量鲜活、真实、有趣的案例故事中娓娓道来,以事寓理、以案说法、以镜照人,把中华五千年积累的正反历史经验和贯穿始终的清廉、清正品质,集中的呈现出来,让我们有所悟、有所思、有所醒。我更愿意称这两本书是一部生动的廉政教科书。
通过读这两本书,让我在回望历史时,明白“廉”是刻在民族脊梁上的精神标识,也让我认识到反腐倡廉并不是一时之要求,清正廉洁更是从古至今为官之根本。
读到海瑞的故事,让我认识到清廉就要是坚守初心的纯粹。海瑞官微言轻时,便敢直面权贵弊病;身居要职后,依旧箪食瓢饮,心系百姓。在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的封建官场,他如同一柄利刃,割破贪腐的阴霾。其任应天巡抚时,疏浚河道、抑制豪强,让百姓得享太平。读他的故事,我看到一种根植于心的信仰——当官不是为享荣华,而是为护一方安宁。这份纯粹,穿越时空,提醒我们:无论身处何位,都该守好初心,莫让功名利禄模糊了为民服务的本真。
读包拯的故事,让我认识到清廉是克己奉公的担当。“包青天”的威名,起于他断案的公正,更立在他克己的坚守。面对权贵贿赂,他严词拒绝;遇到百姓冤情,他倾力奔走。他的衙门,是百姓心中“说理”的地方,他的铁面无私,让贪腐者胆寒、正义者心安。这让我明白,“廉”不只是不贪不占,更是在其位、谋其政,以一身正气,扛起责任,给身边人、给社会传递“公生明,廉生威”的力量。
于成龙的事迹,更让我认识到清廉是融入血脉的家风。于成龙一生清廉,离任时仅有“几卷图书,两袖清风”,他还把廉洁操守传给他的子孙。其家族延续着简朴、正直的家风。这让我意识到,廉政绝非个人一时之守,更应成为家族传承的精神底色。于小家而言,清廉家风是最好的“传家宝”,能滋养出正直、有操守的后人;于社会来讲,无数这样的小家汇聚,便能形成崇廉尚俭的风尚,让廉政文化生生不息。
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11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中学习时曾讲述一个典故: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宰相叫陆贽,他严于律己,任何同僚及下级送的礼物一概拒绝。德宗皇帝知道后,曾劝陆贽说,爱卿太过清廉,别人送什么东西都不收,有些事情可能都不太好办了,像一些马鞭、靴子之类的,收下也没什么关系。但是陆贽并没有“奉旨”受贿,他一直自许“上不负天子,下不负所学”,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。他曾在给德宗皇帝的奏章中写道“贿道一开,展转滋甚”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加大了反腐倡廉工作力度,我们从电视荧幕上也看到很多反腐败题材的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、《以法之名》等,我们也能感受到党中央扫黑、除恶、打伞的决心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、新时代的政法干警,我们更应该认识到: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,不法分子看中的也正是你手中的这份权力,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,一旦违法,也终将受到党政纪处分和相应的刑事处罚。
合上书本,这些清官廉吏的故事,已不仅仅是历史记录,更化作一股力量,敦促我在生活中践行“廉”的准则。而那些贪官污吏的教训,也提醒我们守住法律底线,筑牢思想防线,不为权利所屈,不被利益所诱,清清白白做人、干干净净做事、坦坦荡荡为官,这也是对古代先贤精神的呼应。愿我们都能以史为镜,将“廉”融入骨血,让廉政清风,常拂心间、常伴左右 。
 豫公网安备 41070202000897号
豫公网安备 41070202000897号